投资人也有航天梦——从“胖五”发射成功看商业航天的投资机会

Date:2020-01-02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自2006年正式立项研制以来,经过10余年的工程研制,先后于 2016年11月3日和2017年7月2日实施了两次发射。其中首次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而遥二火箭因发动机局部结构问题未能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自第二次发射失利后,在10余万中国航天人长达908个日夜的坚守下,经历过无数次跌倒后又重新爬起,长征五号终于取得圆满成功。用凤凰涅槃来形容长征五号,再贴切不过。

  我是一位航天爱好者,虽然没能参与到国家的火箭研制,但是仍能深刻体会到长征五号团队所背负的压力及其中的奋斗与付出。此刻,让我想到了《霸王别姬》中的一个场景:小癞子骑在小豆子身上,满脸眼泪地说:"他们是怎么成角的啊?那得挨多少打啊?我什么时候才能成为角啊?"

  借着长五的案例,我也想谈谈同创伟业投资团队对国内商业航天的一些观察和思考。

  根据欧洲咨询公司发布的报告,2019年全球航天经济规模已接近4000亿美元,未来10年可能达到万亿规模。那么,商业航天里到底哪些业务最具商业价值?

  一说到商业航天,吃瓜群众首先想到的是造卫星和发火箭。事实上,商业航天的业务领域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基础设施业务类,一是产品与服务类。如果按照大类比较,就总收入而言,基础设施类业务和产品与服务类业务多年来基本各占半壁江山,两大类业务各自的年收入规模通常在1000亿~1500亿美元上下波动。

  其中,按照大类来分,基础设施业务类主要包括:地面站和设备、卫星制造、商业发射三大主体业务,保险费、研发、商业载人飞行等衍生业务。产品与服务业务类则主要包括:视频、定位导航与授时、卫星通信、音频广播、对地观测等五大块业务。

  大家可能想象不到,在航天基础设施类业务里,“闷声发大财”的竟然是最没有名气的地面站和设备类的业务,其全球总收入连年保持在千亿美元的规模。位居第二的是卫星制造,2019年总收入已接近200亿美元,但也只是地面站和设备类业务收入的1/6。而商业发射业务的总收入在60亿美元上下,不到卫星制造业务收入的1/3,只是地面设备类业务的零头。保险费收入则全球不到10亿美元,研发收入不到3亿美元,商业载人飞行的船票收入目前还只是定金,只有千万美元量级。

  在产品与服务类业务里,最具商业价值的竟然是视频(卫星电视)类业务,全球总收入有近千亿美元。其次是定位导航与授时类业务,总收入在900亿美元上下。卫星通信类业务排列第三,也有200~300亿的规模。而音频广播的收入只有60亿美元上下了,对地观测类业务的收入则在30亿美元上下。

  稍作排列可以看到,商业航天业务领域里,最具商业价值第一梯队业务是有千亿左右规模的三类业务:地面站和设备、视频、定位导航与授时。第二梯队是百亿规模的卫星制造和卫星通信业务。第三梯队是音频广播、商业发射和对地观测,都在几十亿美元的量级。保险费、研发、商业载人飞行的船票目前都属于赚零花钱的边缘业务。

  抛开边缘类的衍生业务不谈。不难看出,在基础设施类业务中,商业发射是收入的低端。而产品与服务类的收入低端是对地观测。这二者共同的瓶颈都是业务规模受限。

  事实上,商业发射的总收入低是历史性问题,也将是持续性问题。现在,全球航天发射的年度总次数一般也就百次左右。即便今后进入上万颗大型星座的高密度部署时代,一箭多星、星多箭少仍是必然。受发射次数的规模限制,其在航天经济大盘中的占比将始终受限。

  而对地观测业务面临的则是如何尽可能拓展用户群体的问题。当前商业市场的卫星应用主要是3种:通信、导航、遥感。其中,通信和导航的服务应用已经可以普及到公众个体,因而规模效益非常明显。而对地观测市场仍然更多的由政府和国防部门买单,故而规模性发展非常受限。

  总体而言,在商业航天的业务链条中,越是“接地气”,收入越高。一般而言,地面设施设备的收入高于非地面的,越接近终端用户的业务收入越高,越接近普通民众的业务收入越高。

  答案是火箭!

  纵观整个商业航天产业链:火箭、卫星和地面装备,论成长难度,火箭无疑排在第一位,其次是卫星,地面装备相对最容易。

根据我们调研,国内民营火箭公司前期研制出一发小型固体火箭的费用在1亿元左右,而研制出一发液体火箭则至少需要3亿元的投入。相比而言,卫星公司的投入要小很多,目前一颗50公斤级的小卫星,成本在1000万元左右。

  此外,从技术难度上来说,火箭的研制难度最大,研制时间也最长。Space X 成立于2002年,2006年匆忙发射了第一枚猎鹰一号火箭,结果当场失败,整改两年之后才发射成功。而另一家著名的美国火箭公司——火箭实验室公司的定位更接近于国内现有民营火箭公司,这家企业在2006年创建,用了11年的时间,才从探空火箭逐步发展到“电子”小型火箭,但首次发射也遭遇失败,直到2018年1月才首射成功。由此可见,进度最快的马斯克也用了6年时间才实现第一次成功发射。而他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还是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马斯克有庞大自有资金,还拥有天才式的筹款能力和营销能力;2)马斯克在技术和设施上得到了NASA的大力支持,还能从破产的传统航天企业大量抄底优秀人才,迅速组建起完整的技术队伍。

  因此,对于国内的商业民营火箭公司而言,不说对标世界一流的Space X,就说能到火箭实验室公司这样的成长到可以自我造血维持运营的阶段,至少需要5年时间,而且这还是在最理想(有人、有钱、有政策、有成熟供应链)的状态下,而国内的商业民营火箭公司多多少少都缺少条件。所以其抗风险能力都不高,而火箭公司又是其中风险最大的,所以活下来的可能性可以说最低。

  受益于国内航天政策对民营企业的开放以及美国Space-X成功的影响,从2015年开始,国内的商业航天形成了一波创业浪潮,很多体制内的航天工作者出来创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商业航天领域的企业已经超过160家。其中除了熟知的商业火箭公司、卫星制造公司、卫星运营公司和地面装备公司外,也有一些新的商业模式出现,如太空旅行、太空挖矿、太空试验等等,一时间行业发展如火如荼,一大批民营商业火箭公司、商业卫星公司走进公众视线,成为媒体和投资机构以及公众谈论的热点。

  在这当中,有人高调宣称自己要做中国的马斯克,有人踏踏实实埋头搞技术。不同的创业风格带来了不同的结果,我们看到了一家民营火箭公司的成功发射和两家公司的发射失败;我们看到了一些民营星座和卫星应用企业进入上升曲线,也看到了一些民营星座企业被迫转型。我们看到了一些公司蓬勃发展,迅速拉开了与同行的距离,同时,也看到一些公司难以为继,被资本和市场抛弃。

  在此我们引用了一位行业专家观察到的变化:

  航天产业是当今世界上最具挑战性和带动性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据初步统计,目前国内商业航天企业数量超过160家,与商业航天相关的投融资机构有200多家。在资本的助力下,国内的商业航天企业经过了近5年的快速发展,大部分已经到了要兑现业绩的时候。对于资本来说5年是一个不短的时间,因为大部分基金的存续期是7年,而对于航天产业来说,5年可以说只是刚刚开始。在此,我们也借助一位行业专家的观点来表达自己对资本参与商业航天的看法:

  “在多数商业资本投入的项目中,都有着比较苛刻的退出时间要求。比如说三年之后企业上市,资本通过出售股权实现盈利。这对于那些技术水平低、研发难度小的产业来说是可以做到的,对很多技术成熟、产品成型的行业更没有什么大的难题。但是对商业航天来说,显然主要的玩法,就不现实了。

  火箭科学有它自身的规律。不经过完整的设计、试验、验证流程,不把所有技术问题吃透,火箭是一定会掉下来的。这是所有航天国家的所有航天机构在过去数十年的科研实践中,共同总结出来的血泪教训。采用新技术的火箭,从立项到首次飞行,几乎都需要超过20年的时间。即使采用成熟技术的火箭能够缩短一些周期,但也不是三年之内就可以放飞的。

  中国今天的商业资本,似乎都早已经习惯了互联网式的快节奏,浮躁而急于求成;更有不少企业或上市公司,拿建星座当成资本市场的噱头,借此拉高股价,为己牟利;今天的商业资本,也似乎早已经忘记,当年的互联网巨头也经过了艰苦而漫长的创业历程。BAT当中,没有哪一个是在三、五年内变成巨无霸的。哪怕手机游戏的开发也没有那么快。植物大战僵尸的两代之间,也隔了四年的周期。因此,无论商业火箭、商业卫星,还是航天技术转移和应用,都是不能急功近利的。

  商业航天企业可以胆大,可以无畏,但也不能不在这个基础上,秉持严谨和科学的态度;同时,商业航天更要寻找文化契合、诉求一致的资本去合作。那些只是打算赚快钱的商业资本,尤其是那些拿火箭、发射、商业航天等概念作为噱头的商业资本或上市公司,还是不要来搅局。”

  在商业航天这个领域中,商业资本必须和商业航天企业一起遵守和尊敬科学规律,胸怀敬畏,休戚与共,成人达己。

  参考资料:
   1、接近4000亿美元,商业航天哪些业务最赚钱?
    来源:《中国航天报 》
    https://mp.weixin.qq.com/s/Hc39vcWgHUV6CTnZ7Og5AA
   2、现有的商业航天民企,经过一番角逐和淘汰后会剩下几家?有几家企业能存活到最后?
    作者:德德玛,来源: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6390897/answer/696942559
   3、国内商业航天行业未来和投资随笔
    作者:谢沛霖,来源: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3018551
   4、商业资本与商业航天的可为与不为
    作者:李刚 郭朝晖,来源:卫星与网络
    https://mp.weixin.qq.com/s/3NeSYN6Wa8f_qkF4n6LerQ
   5、那一年,长征五号发射失败……
    作者:文浩 刘雨霏,来源:卫星与网络
    https://mp.weixin.qq.com/s/iGw7Rfs5k6kQdyRKSksrPA